远光软件以数智技术驱动能源智慧运营与区域多能协同
- 时间:2025-03-31
- 来源:远光软件
当前,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迎来爆发式增长。自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分布式光伏以年均56%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同时,储能装机规模也涨势迅猛,2022年到2023年,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0%,2024年仍保持130%的高增速。但是,由于分布式光伏和储能具有地理分散、出力波动大等特性,快速增长给新能源运营管理和并网消纳带来了严峻挑战。
基于此,远光软件打造了一套集资源集中统一监控、运行状态在线分析、设备隐患和故障智能诊断以及源网荷储能量优化调度等为一体的新能源和储能运营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和储能运营精益化、智能化,让每度绿电都能精准“归位”,为全球最大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注入数智动能。
AI赋能新能源及储能智慧运维
为破解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存在的运维成本高、人工工作量大、潜在问题多等难题,远光软件以数据为核心,打造集发电数据监控、运行分析、数据统计、智能运维为一体的电站运营管理平台,推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电站运营向精益化、高效化、智能化升级。
平台基于AI技术的故障诊断分析和预警功能,通过全景集成监控系统及智能巡检设备采集的光伏电站运行数据,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光伏电站故障诊断模型,分析评估对于电站设备及电池的运行及健康状况,精准诊断故障并提供故障处理、组件清洗等服务,有效提升光伏设备运行效率。针对储能系统,平台通过解析电池的健康状态、一致性等信息进行电池状态预警,对于“带病”运行的储能系统,提前给出预警判断,实现智能运维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系统安全。
图:分布式能源运营管理解决方案
云边协同双层调度体系支撑区域多能协同
针对高比例新能源发电接入给电网带来的电力平衡管理挑战,远光软件聚焦绿色工业园区、配电台区以及偏远地区等场景,充分利用分布式发电、储能、充电设施等构建“源网荷储型”绿色微电网。通过微网内源网荷储的协调控制,解决新能源和负荷双向波动问题。
为支撑区域级源网荷储协同优化,远光软件以微电网管控平台为核心,以微网协调控制器、终端控制装置为自动控制的核心支撑节点,构建云边协同双层优化的数字化调度决策体系。在管控平台侧,实现微电网内各类资源电力运行数据和辅助数据的要素全景观测,以更小的能耗和更经济的供能方式满足负荷需求;在协调控制层,实现微电网内源网荷储的协调控制,支撑实现并离网控制、需量控制、变压器动态扩容、计划曲线控制等;在本地控制层,实现微电网内分布式发电、储能以及负荷的运行方式、充放电功率曲线的调控。
图:微网能量管理系统
虚拟电厂推动广域源网荷储协同优化
在区域源网荷储优化的基础上,远光软件通过整合分散的分布式能源资源和可调节负荷构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运行管理,再根据电力市场信息优化调节虚拟电厂内发电和调节资源的运行策略,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源网荷储协同优化。
在实现方式上,远光软件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平台涵盖物联采集、用户资源管理、交易管理、运行调控等功能,满足发电企业、虚拟电厂运营商等不同主体组织和参与电力电能量交易、市场化需求侧响应以及辅助服务的业务需求,提供负荷预测、价格预测以及执行策略等功能,支持虚拟电厂开展交易和调控的全业务流程的辅助决策,构建了贯穿全过程的评价体系,确保虚拟电厂运营工作及时、高效地开展,有效提升虚拟电厂的整体收益水平,促进区域低碳发展。
图:远光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
案例分享—某园区能碳管控平台
某工业园区集聚多元产业,汇聚了多种生产要素,其能源结构复杂,园区供能侧能源系统集成燃气热电联供、分布式光伏、储能以及热泵设备等,需求端则涵盖热电冷气等多种能源需求,能源系统复杂且供需波动大,给园区能源安全经济低碳运行带来挑战。该园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依托本地丰富的风光新能源资源优势,开展园区级能碳综合管控平台建设项目,推动低碳园区的建设。
该项目一是开发多能源云碳表装置,完成对园区多能源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监控以及高碳预警。二是在平台端建设园区碳流一体化分析功能,支撑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流监测、预测、分析计算和评估等功能,并进行图形化实时碳流展示。三是在全景碳监测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特征和安全预警需求,研发高精度新能源功率预测、负荷预测、日前和日内多时间尺度优化策略生成、策略执行、高碳安全预警功能等,支持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四是同步考虑园区未来能源系统拓展的需求,研发系统拓扑构建、系统仿真模拟、方案比选等功能,智能优化新增负荷的能源系统配置方案和管网布局方案。
远光软件围绕以上四个方面构建全链路管理体系,通过实时监测夯实数据底座,依托全景分析摸清碳流轨迹,基于动态优化实现多能协同,运用智能规划护航低碳转型,全面支撑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图:某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
感谢:远光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横琴)有限公司
责编:庄珺